九岁男孩逃难路上被拐,长大后他藏私房钱寻亲,84岁时终于找到家_胡广福_老人_家乡

年近九十的胡广福老人,有一本特别的书,里面夹着他珍藏的“宝贝”。

这本书里珍藏着1953年发行的一分钱人民币,还有1980年发行的一元人民币等各个年代的纸币。

看到这里,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这位老人是不是一个古董收藏家?或者是专门收藏各种版本纸币的爱好者?

其实,事实并非如此。

胡广福只是一位渴望找到“家”的老人,这些藏着的钱不过是他多年来辛苦积攒的私房钱。

从年轻时起,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把钱夹在书里保存,期望将来能用这些钱帮助自己寻找失散的家人。

尽管离开家乡多年,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,老人依然怀着希望,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,与亲人重逢。

可生活充满了遗憾。

到2024年,距离他离开家乡已经整整七十五年了,然而团聚的愿望依然未实现。

尽管如此,84岁的胡广福老人从未放弃过寻找家人的希望。

展开剩余93%

那本用来夹钱的书,书角早已磨破,书页泛黄,夹在其中的纸币年代也随着时间不断更新。

但他渴望团聚的心,始终没有改变。

胡广福老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吗?他记忆中的家,还有亲人等着他吗?

他年少时为什么会失散?

七十五年未找到亲人,他又是如何度过的呢?

这些疑问,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感人故事。

几十年前,那个还未完全温饱的年代,胡广福养成了一个节俭的习惯。

除去家里的日常开销,他总会从自己身上省出一点钱,可能是一分两分,也可能是一角两角,甚至是一元钱。

这些钱后来被他藏进一本本子里,成为他心中一个坚守的念想——找到家人的希望。

当时家里孩子众多,粮食也十分紧张,胡广福和妻子每天忙碌不停,只为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。

钱夹在书里越来越多,但寻找家人的念头渐渐变成了遥远的梦。

孩子们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,而老人寻找家人的心愿一直未变,只是很少对外人提及。

随着年岁增长,他的听力渐渐衰退,记忆也开始模糊,但对家乡的印象依然清晰。

他记得自己的名字——胡广福,也记得哥哥胡广兴。

他们这一辈人的名字中都有“广”字,这是他们家族的辈分。

母亲叫陈玉英,是个勤劳朴实的妇人。

家门口有两口鱼塘,梅雨季节时,鱼总会跳出水面。

家乡不远处有一个碾米和晾晒粮食的谷场。

丰收时节,那里热闹非凡,大人们忙碌着处理粮食,孩子们则欢笑打闹。

除了家乡情景,他对失散时的情况也记得清楚。

但年幼的他根本不知道家乡的名字,更不清楚那条带他们乘船驶入的大河叫什么。

老人守着这些秘密,时常望着窗外,思念远方的家乡如今的模样。

在日日相处中,老人的儿子胡新泉察觉到他的心事。

或许老人心中秘密积压太久,急需一个倾诉的对象。

也可能老人下定决心要把心里话说出来,准备去找寻家乡。

这次,他没有隐瞒。

他向儿子描述了家乡的模样:那是一排排的高楼,有湖泊,有鱼塘。

小时候,他们既喜欢水,又怕水。

每年雨季,他们最害怕洪水。

为了减轻水灾的伤害,家里的房子多建得比地面高出几十公分。

他被拐走的那年正值水灾,他们全家乘船逃难。

航程很长,他们从一条小江进入了一条大河。

他记得大河两岸有高堤,他们是从堤坝的缺口处进入的。

进了大河后顺流而下,这时噩梦开始了。

在航行途中,一个叫周雪米的女人骗走了他。

她把胡广福带到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,那里他遇到了善良的养父。

后来周雪米打算去南昌,本想带着他一起走,但他舍不得养父,选择留了下来,孝顺养父。

讲完这些后,胡广福的儿子根据父亲的记忆画了一幅家乡的简图,尽力还原老人所描述的环境。

为了帮老人尽快找到家乡,家人联系了相关志愿者。

志愿者多次确认画中细节,确保无误后,便开始四处奔走寻找。

同时,志愿者为老人做了祖源分析。

这项技术通过采集血液样本,再送公安局检测,确定祖籍大致位置。

结果显示,胡广福的祖籍很可能在江西九江。

有了这个线索,志愿者开始展开实地调查。

他们找到了几处类似的地方,但都未能和老人记忆完全吻合。

江西九江这块土地,似乎没有完全符合胡广福描述的故乡。

志愿者在这里苦寻了八年,依然未找到老人的家人。

随着岁月流逝,老人行动不便,只能放宽心态,如果找不到家人,他希望能至少回家乡看看。

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志愿者带他去了九江的长江边。

老人望着滚滚长江,久久说不出话。

志愿者这时有了新的想法。

祖源分析给出的大致位置可能有误,因为老人曾说家乡经历过水灾和地理变迁。

是否有可能,他们一直走错了方向?

老人真正的家乡,可能在长江的另一边,祖籍也可能不在江西,而是在湖北。

志愿者马上展开新一轮行动,前往长江对岸寻找。

江西九江与湖北黄冈黄梅县小池镇距离仅1.3公里,两地居民常乘船往返。

老人当年极有可能跟随父母从小池镇到九江生活。

后来,志愿者在小池镇找到一户姓胡的人家。

巧合的是,这家人的儿子小叔叔曾在童年时失踪。

交谈中得知,小池镇原属江西九江,后来划归湖北省。

当地人称他们原是九江德化人。

这家人还提到了失踪的小叔叔。

父亲多年来一直寻找弟弟,却毫无头绪。

这段话深深印在儿子脑海中,寻找失踪亲人也成了他的愿望。

为了确认老人是否就是这家失踪的小叔叔,他带着志愿者去找父亲。

途中,他认出了画中描绘的高楼和池塘,和当地景象相符。

虽然池塘被填平了,但记忆依然鲜明。

路上,乡民纷纷打招呼,有的还主动询问:

“是不是他家那个小时候走丢的小孩找到了?”

志愿者好奇地问为何大家都知道这事。

“他爸爸天天念叨,晒粮食时念叨,池塘边溜达也念叨,邻居们都知道他小时候有个弟弟被拐走了。”

乡亲们对老人弟弟被拐的细节熟悉得如数家珍。

那孩子当年只有九岁,走失的时间是1949年。

一路上,乡民们纷纷讲述老人对弟弟的思念。

见到老人时,他眼神依旧坚定。

虽然说话不清,听力和记忆衰退,但对于弟弟被拐的事情,他记得异常清晰。

他说,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,长江堤坝决口,家乡大水泛滥。

逃难时,他和弟弟跟随家人乘船,途中被一个自称来自南昌的女子拐走。

他和弟弟乘坐两条船,老人坐前面,弟弟坐装满米的后船。

他亲眼目睹弟弟被拐,尽管大声呼喊,却无力挽回。

此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。

船靠岸后,全家人四处寻找弟弟,却一无所获。

直到父母离世,弟弟依然杳无音讯。

老人从铁盒中取出一本破旧的手写族谱,里面记录着弟弟的名字和出生日期。

族谱早已破烂,书页泛黄,书角磨损严重。

胡广兴的儿子说,父亲常拿着这本族谱,反复翻阅。

因对弟弟的思念,他一直珍藏这份家族的记忆。

随着时代进步,手写族谱被电子记录取代,

但老人依旧保留这份旧物,成为寄托。

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,胡广福失踪时没有留下照片。

这本族谱是唯一的身份凭证。

老人年迈后,体力下降,常嗜睡,手中依然紧握族谱。

或许,在梦中兄弟早已团聚。

得知弟弟可能找到了,老人激动万分,翻阅族谱时泪光闪动。

志愿者核对两人的信息,从姓名、生日到失踪经历,都一一吻合。

确认无误后,他们通知了胡广福儿子。

2024年1月14日,认亲当天,全家十五口陪同老人回到小池镇——他的家乡。

村民闻讯,全村数百人聚集,挂起横幅,盛情欢迎老人归来。

虽老人离家时年幼,多数村民未曾见过他,大家依然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。

胡广兴老人颤抖着站在人群前,满怀期待地等待弟弟出现。

时隔七十五年,兄弟重逢,老人眼中泪光闪烁。

归途上,兄弟紧握双手,诉说着无尽的遗憾与感慨。

归家后,胡广兴拿出珍藏多年的手写族谱。

胡广福在族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出生日期——1939年腊月。

巧合的是,

发布于:天津市